“兩新一重”和扶貧項目成為PPP投資亮點——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10月報分析
in 行業新聞 by admin
“兩新一重”和扶貧項目成為PPP投資亮點——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10月報分析 發布日期:2020-12-18 來源:中國水協市場委
財政部PPP中心發布的《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項目2020年10月報》(以下簡稱“10月報”)數據顯示,2020年10月新入庫項目106個,投資額1090億元,環比增加49億元,上升4.7%。2014年以來,累計入庫項目9870個,投資額15.2萬億元。
相關專家表示,從10月報各項指標看,PPP市場出現了投資額環比逐步回升的信號,延續高質量發展態勢。
“兩新一重”項目成為PPP投資熱點
記者了解到,10月份,“兩新一重”新入庫項目83個,投資額785億元,占全部新入庫項目的72.0%;凈入庫項目57個,投資額354億元;簽約落地項目53個,投資額631億元;開工建設項目61個,投資額1429億元。2014年以來,累計在庫項目8500個,投資額13.3萬億元。其中,簽約落地項目5914個,投資額9.5萬億元;開工建設項目3609個,投資額5.6萬億元。
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副校長吳衛星分析,“兩新一重”項目占比高為我國的產業結構優化提供了基礎,為經濟長期發展增加了后勁。
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高瑞東認為,最大程度地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,積極促進社會資本等各類要素高效集聚,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挖掘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。PPP模式作為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抓手,不僅是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和交通、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的重要支撐,更是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保證;不僅非常契合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為安全的新時期發展理念,也將極大地助力國內大循環的形成。
貧困縣探索運用PPP模式效果顯著
據了解,根據2014年12月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信息,全國有15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14個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。兩者合計共832個貧困縣(截至11月23日已全部脫貧摘帽)。10月報數據顯示,10月,貧困縣PPP項目新入庫17個,投資額162億元,主要集中在市政工程、交通運輸、能源等領域。凈入庫PPP項目5個,投資額減少100億元;簽約落地項目15個,投資額59億元;開工建設項目20個,投資額204億元。
截至10月末,517個貧困縣已探索運用PPP模式支持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且有項目在庫,占貧困縣總數的62.1%。貧困縣項目累計1582個,投資額1.2萬億元。其中,簽約落地項目累計901個,投資額7142億元,落地率57.0%;開工建設項目507個,投資額3726億元,開工率56.3%。
地區方面,貧困縣PPP項目數前五位省份是貴州315個、云南210個、河南158個、安徽104個、四川98個;項目投資額前五位省份是貴州2446億元、云南1634億元、河南1149億元、河北938億元、安徽821億元
財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曾表示,PPP模式支持貧困地區引入市場機制,能夠精準補短板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。
“目前PPP已全面支持農村污水垃圾處理、廢棄物資源化利用、畜禽糞污處理等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治理,推進鄉村綠色發展,支持文物古跡、傳統村落、農業遺跡保護和民間文化傳承發展等,繁榮興盛農村文化,支持農村教育、農民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公路、供水、供氣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,改善農村人居環境。”焦小平說。
中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周蘭萍認為,今年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年,PPP將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,也有助于實現從“扶貧”到“扶智”的轉變,建立振興鄉村的長效機制。在入庫標準上,項目的合規監管依然是常抓不懈的重點,同時也應當積極利用政策紅利,為具有現實迫切需求的項目開設開通綠色通道,推動更多高質量的PPP項目加速落地。
PPP模式帶動區域發展提升
數據顯示,今年以來,在庫項目數凈增量前五位是江西67個、遼寧56個、河南50個、廣西49個、廣東47個;在庫項目投資額凈增量前五位是云南2041億元、山西841億元、四川824億元、江西691億元、天津637億元。
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國家官員應盛表示,鄉村是全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場。根據聯合國統計,雖然全球55%的人口已經生活在城市,但仍然還有45%的人口生活在鄉村。中國去年的城市人口比例是60.6%,這也就意味著還有39.4%的中國人口生活在廣大的鄉村地區。2016年聯合國發布《新城市議程》,強調要協調城市和農村的發展戰略和方案;在2019年5月首屆聯合國人居大會上通過的《聯合國人居署戰略規劃(2020-2023)》把“減少城鄉貧困和空間不平等”作為人居署未來幾年的重點工作之一。可以說鄉村振興事關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全局,事關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全局。
應盛認為,從長遠來看,中國的城市化還在持續,這就意味著鄉村還將繼續貢獻更多的人口。但當前我國城市可提供給農村人口的就業崗位有限,快速的城鎮化帶來的就業壓力短時期內依然無法輕易緩解。我國近40%人口的就業、生活依舊需要在鄉村地區解決。因此,鄉村振興工作仍會是未來城鄉發展工作的重中之重。要通過鄉村振興實現鄉村產業興旺、生態宜居、鄉風文明、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發展目標,就需要更多社會各界力量的加入。
應盛坦言,在縣域和鄉村地區希望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完善當地公共服務的時候,需要有創新的機制,提供可持續的解決方案。而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項目就是被證明了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。
北京大岳咨詢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金永祥認為,在縣域推動PPP不僅要解決資金問題,更要解決體制機制問題,而后者更迫切。做好縣域PPP,應從政府治理層面做長遠打算,攻堅克難深化改革,認真論證以保證投資有效益,理順價格和收費機制,不能長期依賴地方財政和土地收益。
畢馬威企業咨詢(中國)有限公司基礎設施投融資(IGH)合伙人李煒認為,城鄉區域協調PPP項目具有必要性和現實意義。李煒建議把握以下幾個關鍵點:一是聚焦城鄉公交、城鄉供水、城鄉污水、城鄉環衛、全域旅游等重點領域,總結先進經驗后予以推廣;二是科學設置項目回報機制,綜合考慮城鄉居民付費意愿和付費能力,確定用戶付費及財政補助比例;三是合理進行項目打包,突出項目之間的關聯性,確保項目規模適當、合作邊界清晰、績效指標符合實際,且具有一定的靈活性。 (記者:張雨馨)